登录 |  注册 

抚松县政府信息公开专栏 >> 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 >> 公共文化服务领域

 

得天独厚抚松冰雪,开放多元抚松邀约。

12月28日,受广东省吉林商会之邀,抚松县将组成代表团赴广州参加广东省吉林商会2020年度年会,并在年会上推介抚松冰雪旅游。抚松县山里红演艺有限公司将组织精英演出队伍随行,共同为家乡代言。

 

山里红演艺有限公司前身为山里红剧团,是活跃在抚松乃至整个白山地区的优秀的专业文艺团体。1947年建团,初名“民主份子班”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更名为“抚松县群众剧团”。

在老一辈抚松人的心目中,山里红是一种情怀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新中国起步未久,地处偏远的抚松县,群众文化生活尚且匮乏,剧团党支部积极贯彻“党的文艺工作是为工农兵服务”的发展方针,1955年,开始组织演员送戏下乡。因此,可以说,山里红是最早的红色文艺轻骑兵。

 

如今,在抚松,很多老人还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剧团演出的场景,他们春趟桃花水,冬过大雪窝,田间地头、农家炕上、看参的地戗子、煤井的掌子面,都是剧团演出的舞台。这一时期,剧团创作排演了《向党交心》、《六十一个阶级兄弟》等剧目20余个,常演剧目达到60多个。此后的十多年里,剧团每年到工矿、林场、农村送戏上门时间达半年以上。1960年剧团获得由周总理亲自签发的“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”奖状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《中国农民报》、《吉林日报》等12种报刊上刊登有关剧团的表彰、评论、经验介绍等文章。在送戏下乡过程中,党支部号召大家勤俭办团,剧团演员发明了一种用树枝做成的背行李道具的工具——“背夹子”。于是抚松地区常常出现背着背夹子送戏下乡的演员的身影,老百姓亲切地称剧团为“背夹子队”。

1963年,时任吉林省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宋振庭对剧团全体演员说:“听群众把你们称为‘山里红’,我看很确切,这个称号对你们来说当之无愧。”从此,“山里红”的名字便传扬开去。

1989年初,剧团正式更名为“山里红”,获得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亲笔提名,并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“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”称号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剧团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,最著名的一位叫徐占魁,他是当年东北地区著名的丑角;其他还有魏小霞、王筱兰、梁茂奎等。1979年-1995年,剧团三次开办戏曲学校小科班,招收学员近百人,安静芳是第二批学员中比较优秀的一位,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,被评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,就职于吉林省吉剧团。1995年的小科班学员,参加学习时大多不过是八九岁的孩子,现代都已经年过三十,成为现在山里红演艺有限公司演出和管理的中坚力量,他们在台下既是行政管理者,也是编导和勤杂;在演出中,既是演员也是化妆师、剧务、道具师,尤其是在送戏下乡过程中,他们始终传承着老一辈的“背夹子”精神,演出频繁的时候,几天就磨穿一双舞鞋,但从来没有人叫苦叫累。

2012年,剧团响应国家要求顺利转制,更名为“抚松县山里红演艺有限公司”,纳入非公党建工作范畴。他们依然传承着老一辈的“背夹子”精神,继续坚持文化下乡,平均每年完成惠民演出60场以上,称得上是坚持最久的红色文艺轻骑兵。

近年来,“山里红”作为“抚松长白山人参节”期间重要的演出队伍,先后排演了《关东夺宝》、《大爱孙良》、《松桦恋》、《参乡是咱家》等具有参乡特色的节目,多次受邀参加央视七套特别节目、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等活动。2016年,为了迎接第三十届长白山人参节,剧团创作排演了地域风情舞台剧《穿越抚松》(后更名《福颂圣山》),剧目获得了吉林省文化艺术基金的项目支持。

 

本次赴广州参与演出推介,山里红演艺有限公司精心准备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文艺节目,融现代气息、地域文化、冰雪资源、弘扬主旋律等主题于一堂,以精彩、神秘、唯美、向上的演出风格,为抚松代言,把抚松的多元、开放、包容和热情传递到花城广州。